什么样的水草好养?
对于“好不好养”这个问题很抽象,很难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,不同水草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,同一个水草不同的环境也有差异,所以无法从草本身去判断其“好养与否”。
要评价一种水草的好养程度,只能以群体为对象,看某个群落中水草的生长状态和群落的稳定性来综合判断。 比如某鱼缸中的水草很好养,其表现包括:水草生长旺盛、状态良好并且没有明显病虫害;水草之间相互协调,配合良好;鱼缸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稳定,且处于正常范围内。
如果将这个鱼缸中的水草移植到其他鱼缸中时,也可以生长良好,说明这些水草的适应性很强,可以认为这些水草是好养的。 反之,如果一个鱼缸的水草难养,那么它们的表现一般为:水草状态不好甚至枯萎;水草之间竞争关系过大,相互影响的负面作用过多(藻类过量、根系腐烂等);缸中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失衡,出现异常。
如果将这些水草移到另一个鱼缸中就很难照顾,要么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死亡,要么需要特别精心的照顾(如添加药剂等)才能维持生机,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水草是比较娇气的,不好养。
当然,对于“好养与不好养”的判断还需要一个量化的指标,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哪种水草更容易养或者更难养一些。 这个量化指标就是“养殖密度”。 所谓养殖密度,是指单个水体(鱼缸)中有多少数量的该物种水草。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:在同一空间内,植物的数量多少与其生存条件(阳光、营养物质、水资源等)的关系。
在自然界中,大多数植物都有自己合适的生长期,一旦超过这个生长期,它们就会因为竞争不过其他同类生物而死亡。这也是自然界中植物生长规律的一个“临界点”。而这个临界点,就表示了某种植物可养数量的“极限值”,超过了这个数值,植株就可能因营养不足而枯萎。
同样,用“养殖密度”来衡量水草的好坏也是合理的:因为在自然环境下,水草也是有自己的“生活极限”的,当超过这个极限,水草也会因为营养不足而枯萎。所以我们只要能控制好水草的养殖密度,就可以达到“好养”的目的;反之,若不能控制水草的养殖密度,任其肆意生长,我们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管理水草,使其保持健康的状态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难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