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草怎么冒泡?
我们看到的冒泡,其实是气泡在水底的上升过程和释放过程,所以会有“冒泡”的感觉。 其实这个过程应该叫溶解氧的再利用。在氧气缺乏的环境中,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所产生的CO2气体溶解于水中,形成碳酸(H2CO3)。 碳酸的酸性比氢离子要弱很多,因此不会直接与金属离子结合,但它能够置换出水中微量的钙、镁等金属离子的碳酸氢根(HCO3-),形成难溶性碳酸盐,使水体呈现碱性反应;而金属离子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。 所以有空气的水体中有溶解氧的存在,并且是处于饱和状态的,只是此时化学平衡对于外界条件非常敏感,一个微小的变化就可能重新建立无氧或者好氧环境,导致溶解氧含量以及pH值发生变化。
水中的溶解氧来源于大气中的氧气,当光照充足,温度适宜时,大气中的氧气很容易溶入水中。但是,大气中的氧气是无限的,而水中的溶解氧是有一定的限度,达到饱和状态后,如果光照充足,温度适宜,即使大量充入氧气,也不会增加溶解氧的含量。 如果水温较低,光照不足,即使没有外来氧气,也会发生自发氧化作用。因为水具有比较复杂的物理化学特性,含有各种阴、阳离子和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,可以形成多种自由基,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过程——电子传递链,最终产生氧气。
只要有足够的有机物和水,在无光的条件下,也能进行自发的呼吸作用,产生氧气。 当然,在野外,水草是不会这样自己“冒泡”的。自然水域的水体都是流动的,溶解氧的含量会不断受到稀释,不会积累到有毒的程度。但封闭或半封闭的水体就值得注意了,比如沼泽、池塘、湖泊、水库等,由于光照、温度、流动条件相对较差,溶解氧的条件相对于户外水域来说更为苛刻,容易导致有害细菌滋生,产生对水生植物及动物有害物质,需要特别注意。